1. <wbr id="vyle4"></wbr>

        歡迎光臨本站,安徽譽特雙節能技術有限公司歡迎您!公司網址:www.rzozo.com

        更多
        推薦產品

        賦能2025——能源行業年度展望

        賦能2025——能源行業年度展望

        文字:[大][中][小] 2025-02-18 16:46     瀏覽次數: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十四五”時期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規劃》從能源保障能力、能源低碳轉型、能源系統效率、創新發展能力和普遍服務水平五個維度,明確了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來源:能源評論?首席能源觀 策劃/本刊編輯部 文/本刊記者 張越月)


        截至2024年年底,《規劃》中的多項目標已實現,其中部分指標提前完成:得益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達到39.5%,超過《規劃》設定的39%目標;隨著海洋和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發,我國的原油產量在2024年達到2.13億噸,超過《規劃》設定的2億噸目標;隨著電氣化水平的提升,我國人均生活用電量在2024年達到1061.22千瓦時,超過《規劃》設定的1000千瓦時目標。


        在主要目標基本實現的背景下,高質量發展將是我國能源行業在2025年面臨的重點任務。推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將有助于提升我國能源供應的韌性,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本期《能源評論》將結合專家觀點,探討能源行業如何在2025年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以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綠色轉型,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支持和動力。


        讓“壓艙石”更穩


        “截至2024年年底,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以及生物質發電在內的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這組數據來自中電聯1月20日發布的《2024~2025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


        在發布會上,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盧國良表示,當前,我國年均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預計“十五五”時期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


        從煤炭的角度來看,隨著火電在能源系統中的占比持續下降,煤炭行業需加快轉型升級,以適應新的能源結構。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袁驚柱認為,“十五五”時期,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同時,煤炭為能源系統的轉型提供兜底保障和為新能源電力消納調峰的能力將持續增強。他建議,應加快推進綠色智能礦山建設、煤炭綠色低碳高效利用及與新能源的協調融合發展,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上推動煤炭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轉型。


        盡管火電在電力裝機結構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煤電在能源系統中的支撐作用短期內難以替代。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韓文科認為,應通過靈活性、智能化改造提升煤電機組的調峰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積極探索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應用,降低碳排放強度,延長煤電機組生命周期,同時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如庫存量與市場機制結合、加快向靈活性電源轉型等。


        作為能源系統的另一塊“壓艙石”,我國油氣產量也在去年創下新高。國家能源局1月20日發布的“2024年全國油氣勘探開發十大標志性成果”顯示,在老油田持續穩產,海洋、非常規油氣快速上產的雙重作用下,我國2024年的油氣產量當量首次突破4億噸。


        對于油氣在“十五五”的發展趨勢,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暨“十五五”展望》作出預測,我國石油產業將在未來五年內繼續發揮“壓艙石”的作用,天然氣產業也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關鍵窗口期。其中,發電用氣將是增速最快的領域。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吳謀遠認為,新能源大基地配套氣電項目及中東部、西南地區氣電規模均將快速增長,而天然氣發電要進一步增長,必須與新能源項目實現有效融合。


        新能源的裝機容量超過火電后,以新型儲能為代表的靈活性調節資源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特別是新型儲能,其安全性直接關系到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統計,2024年,北京、廣東、浙江、安徽等省份均制定了儲能建設相關要求,并建設地方電化學儲能管理平臺以加強安全管理。在標準方面,儲能直接相關的國家標準共發布了45項,能源行業標準發布53項。此外,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歸口的強制性國家標準GB 44240-2024《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于2024年發布,并將于2025年8月1日實施。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海生表示,在相關部委的指導和推動下,儲能相關標準正在不斷完善,將有力支撐新型儲能安全、可靠、高效地運行,服務于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


        讓新機制更優


        在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加快構建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體制機制,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成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在過去十年中,我國持續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近一年來,隨著《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電力市場注冊基本規則》等制度文件的制定和完善,電力市場的運行框架和市場主體行為規范得以明確,并開始在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中發揮作用。


        當前,隨著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在整體裝機結構中的快速增長,借助市場機制來提高電力市場的靈活性已成為明確且緊迫的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1月6日發布的《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目標,到2027年,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顯著提升,各類調節資源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更加完善,各類調節資源的調用機制進一步完善。此外,通過調節能力的建設優化,支撐2025~2027年年均新增2億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納利用,全國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


        落實《實施方案》設定消納目標的前提之一,是形成適應新能源出力波動大、預測難等特性的市場機制。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韓放認為,應統籌設計適應新能源特性的市場體系和交易機制,以支撐高比例新能源參與市場。她建議優化市場組織方式,縮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頻率,更好適應新能源出力波動性、間歇性的特點。同時,穩妥推進分布式新能源市場化步伐,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按需入市。


        價格機制和容量機制也亟待完善。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副秘書長李臻以儲能參與市場的價格問題舉例指出,當前,盡管容量電價尚未出臺,但國家和地方層面都在研究合理的容量補償機制,作為容量市場建設過渡階段的政策,推動儲能產業發展。隨著更多新能源項目和電力用戶進入市場,應加快完善容量補償機制和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以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更好地支撐新能源的健康發展。


        在完善整體市場機制的同時,因地制宜地細化規則也很關鍵。韓文科建議,應在能源法的統一規劃下細化機制建設,一方面是讓機制建設能夠“下沉”,以調動地方參與市場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機制建設要“剛柔相濟”,在堅持頂層設計的同時適應市場變化,激發主體活力。


        讓技術動能更強勁


        1月16日,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等機構共同發起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詞評選結果揭曉,“近零碳”一詞入選。“近零碳”意為在保障生產和生活質量的同時,通過高效的減排技術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無論優化結構、提高能效,還是減污降碳,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能源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的任務目標之一,即“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大力發展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


        能源產業,特別是新能源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已經有了新的動向。陳海生認為,儲能產業鏈已經從關注價格轉向關注價值。當前,行業正在借助大功率電芯等產品技術以及系統高壓化等集成技術,推動實現降本增效。同時,數智融合為新型儲能技術的突破帶來新的契機,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對儲能材料性能進行更加精準高效的模擬和優化,助力儲能設備的高效運行與智能化管理。


        人工智能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深化應用,提高了研發效率和水平,助力降本增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在材料體系試驗選材、工藝制造、電池質量管理、電池管理等方面均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全鏈條智能化工作。他認為,需要關注低成本材料路線選擇以及制造降本、工藝降本和電池形態降本,通過技術創新來持續降本。


        借助科技提高安全水平,是能源行業在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持續關注的重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在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上指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通過源網荷儲協同、科技精準預測、市場機制來實現供需兩側動態平衡,必須改變“新能源運行方式需與傳統能源相同才安全”的傳統思維模式。


        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王增平認為,由于風光資源富集地區遠離負荷中心,電力需要通過末端電網接入并經遠距離傳輸。由于送出網絡往往較為薄弱,易受新能源波動影響導致潮流阻塞和電能質量問題,為確保電力供需平衡,新能源并網地區對調峰調頻靈活性資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他建議,應加強對地形因素微氣象預測精度的研究,提高對極端天氣事件及其破壞性效應的把握度;積極推進電力安全治理體系的建設,加快內部預警機制的建立,加強極端天氣事件及其關聯影響的監視、評估與影響預測,打破數據壁壘并加強聯合技術攻關,從而提高系統風險防控策略的質量和成效。


        讓國際合作更多元


        1月17日,阿聯酋能源公司馬斯達爾宣布,寧德時代成為阿聯酋大型光儲項目全天候(RTC)的首選電池儲能系統供應商。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則成為該項目的首選組件供應商,將提供5.2吉瓦的光伏組件產品。


        多家企業中標全天候項目,是我國新能源企業2024年積極探索新興市場的一個成功案例。過去一年中,借助自身的技術和產業鏈優勢,我國光伏、風電和儲能企業參與中東、中亞、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區項目,在推動當地綠色轉型的同時拓展了我國能源合作的布局。


        2025年,新興市場仍是我國能源企業出海的重點方向,探索更多新的出海模式是企業需要關注的重點。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以光伏出海為例指出,可以采取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的出海模式,即以項目開發建設為引擎,推動產品、檢測應用和標準出海,同時要讓合作出海模式多元化,并探索“本地造、本地用”的模式。


        把握住新興市場的需求也是企業出海的關鍵。吳謀遠認為,新興油氣資源國家期待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加速對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因此,中國企業可以開展“綠色絲路”“數字絲路”“創新絲路”等領域合作,運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式參與國際競合。


        在與新興市場國家合作的過程中,我國能源行業還應關注關鍵礦產。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發生變化,各國對關鍵礦產的需求總體呈上升態勢,這些礦產主要集中分布在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地區。2024年5月,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4年全球關鍵礦產展望》指出,到2040年,全球銅、鋰、鎳、鈷、石墨、稀土等能源轉型關鍵礦物的市場總額將翻一番,達到7700億美元。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南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嚴謹認為,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包括拉美國家在內的富礦國獨立自主意識覺醒,紛紛主張運用關鍵礦業資源開展對外博弈,打破西方國家的規則壟斷和利益分配。如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維亞曾考慮效仿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建立“鋰佩克”,在鋰礦勘探、開采、生產等環節進行協調并集體定價,擴大三國在全球礦產市場和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尋找合作方向,尋找雙方利益契合點非常重要。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郭凌威以南美地區為例建議,南美區域國家經濟多以初級產品為支柱,工業化訴求強烈,因而應在擴大戰略性資源投資的同時,沿產業鏈價值鏈延伸,加大生產加工和服務型投資,以創造出更多的利益契合點。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頁
        13956218917
        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咨詢電話:
        0553-5689017
        0553-5689027
        訂閱微信:
        微信二維碼
        国产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宅男_欧美不伦视频一区二区_日本高清中文字幕高清在线_国产99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1. <wbr id="vyle4"></wbr>

            免费在线观看网站亚洲 |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二区 | 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刚交 | 久久亚洲精品永久网站 | 日韩按摩在线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 |